提供每日新闻资讯
最新同城信息
社区团购

查看

岑溪牛娘戏

      岑溪“牛娘剧”,又叫牛娘戏,原名叫“牛戏”、“地戏”,起源于中国祖先的春牛崇拜,是一种由舞春牛娱神活动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,
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剧种。据载,自清乾隆时期起,岑溪就有牛娘戏班常年活动,剧种流传分布以岑溪为主。牛娘剧有传统剧目250多个。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,行当分生、旦、老、丑四类。表演时,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,打一轮锣鼓。唱词以七字句为主,惯用比兴,风趣幽默、通俗易懂,喜剧特点突出,表演风格通俗朴素,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。解放前后,岑溪几平每个村子都有牛娘剧戏班.

   “爆肚”(也叫踩戏桥),是牛娘戏的一大特色。牛娘戏生活气息浓厚,不少演出队都有即兴应景的习惯,尤其是解放前,相当一部分剧队都没有完整的剧本,只有“戏桥”,唱词和道白都是随口而出,这就是牛娘戏的“爆肚”。然而,令人称奇的是,虽是即兴“爆肚”,唱词却工整对仗,押韵,朗朗上口。

    牛娘戏的剧目非常丰富,主要分为两大类: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。据粗略统计,传统剧目有340多个,代表剧目有《春色太平歌》、《陈世美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。现代剧目250多个,代表剧目有《春大姐》、《三试会计员》、《鸡笼》等。牛娘剧目的最大特点是以唱为主,极少道白。

    牛娘戏的音乐主要是唱腔音乐,基本唱腔是羽调式牛娘调和徵调式牛娘调。包括三字牛娘调,五字牛娘调、七字牛娘调、十字牛娘调和多字牛娘调,常用的是七字牛娘调。后来,随着粤剧、采茶、鹿儿、南音、木偶、彩调等剧种的传入,牛娘戏的音乐曲调也融汇吸收了外来剧种的音乐,特别是解放后,文艺工作者对牛娘戏的音乐进行了改革,使牛娘戏的音乐曲调达到30多支,常用的如“山水调”、“采茶调”“卖杂货”等。牛娘戏的唱词和道白。牛娘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,唱词多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,演唱时用属于粤语语系的桂东南地区的白话,符合中国诗歌平仄规律,唱起来字正腔圆,唱词生活气息浓厚,押韵且多能运用比喻、借代、拟人等手法,诙谐有趣。具有通俗易懂、口语化的质扑风格,牛娘戏唱腔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分角色行当,演出时男女同腔,演唱时多用本声(平喉),男扮女装则多用假嗓(子喉)。另外,灵活地增加和使用衬词也是牛娘戏唱词的特色之一。衬词主要有上句末尾的“��”或“呀”等。

    牛娘戏的道白比较少,道白特点是口语化,也会适当运用快板、木鱼等。牛娘戏的器乐伴奏。牛娘戏的传统乐器主要是打击乐,包括鼓、钹、锣三种。演员唱完上下两句后即打一次击乐,击乐多用“牛娘鼓”“采茶鼓”“贺春鼓”等,解放后,随着牛娘戏的改革和发展,牛娘戏的演奏乐器又增加了笛子、二胡、月琴、手风琴等。

   牛娘戏的表演程式及行当。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,动作十分生活化。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,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。后来,牛娘戏借鉴、吸收了粤剧、采茶剧等一些剧种的表演程式,表演技巧也不断提高。文戏、武戏以及各个戏剧行当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。牛娘戏的行当一般分为生、旦、老、丑四类,因牛娘戏班人员一般不多,演出时演员代角十分普通,除生旦主角外,其它任何角式都可兼演几个角色。

   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,演员的化装、服装都比较生活化,布景只需一块后幕,具有简洁、朴实的特点,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,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。牛娘戏的乐器主要是打击类,后来又增加了吹奏类和拉弹类

回到首页
社区团购
最新文章
一周要闻